“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一一旅澳学者潘颂徳教授谈《红楼梦》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潘颂德教授在离澳前夕,于9月9日再临新金山中文图书馆,与30多位读者分享他“红学”研究心得。好多接触过潘教授的朋友,只知他在乡土诗和乡愁诗的研究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而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同样有很深的造诣。
《红楼梦》问世以来,众多“大家”: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端木蕻良、王国维、蒋和森、周汝昌、冯其庸等等,在“红学”研究的大观园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妍斗奇,百花竞放,玲琅满目,眼花缭乱。
在这一领域,可用清代袁枚的两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形容潘教授的谦虚和他治学精神,汲百家之养分,如“红学”研究百花丛中的一束,清芬独放。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在海内外推介、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诚挚之心。这与新金山中文图书馆 “融汇东西方优秀文化,繁荣澳洲多元文化社会”宗旨“不谋而合”,共同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增添光彩。
自去年10月起,潘教授先后为新金山中文图书馆的读者介绍了中国大陆的乡土诗和台港的乡愁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的读书会上,他朗诵了艾青的抗日诗歌《起来了》。此外,他还应墨尔本诗歌创作爱好者之邀,讲解诗歌创作,现场评点诗歌创作者的诗歌,深得好评。他忙得不亦乐乎,精神可嘉。
当天,潘教授主讲内容有:“什么是红学及其兴盛的原因”;曹雪芹生平及创作《红楼梦》的概况;《红楼梦》的情节概要及主要人物介绍”。
人们熟知的1987年版由著名导演王扶林导演的36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红楼梦》,可谓万人空巷。庞大的演员阵容,凄美的乐曲,精美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走进千家万户,将学术界热闹非凡的“红学”,延伸至民间。直到现在,热度未减。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聚焦为荧屏上的经典。
《红楼梦》文本文学性强,艺术性高,迂回曲折的故事,凝炼优雅的语言,人物形象各具个性和灵性。《红楼梦》的问世,也给历史带来了若干悬念。随着红学家们深入发掘,触及的话题和空间,更多更广泛。光林黛玉和贾宝玉,取材的原型和作品人物的塑造,就是一部难以完成的大作。
“剪不断,理还乱”。无怪乎从清中叶起,那么多学问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深入其间,化了毕生心血,似乎研究得越深,雾水越深;揭迷越多,迷点越多,却让人更着迷。“大家”们,或多或少在客观中参杂了主观因素,形成了诸多学派,众说纷纭,甚至争论不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原来的想法写本书,留给曹氏后裔。“秦淮繁华忆旧梦,不如著书黄叶村”。“秦淮”在南京。“黄叶村”在北京西山,就是曹雪芹写作的地方。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可称之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清末社会的百科全书,历史画卷。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为经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为纬线,徐徐展开,人性、道德、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等,“情与事”交织交融,“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激发了后世强烈好奇心,窥探与猜测,《红楼梦》迷,迷了两个半世纪,甚至让人一生着迷,探求其究。
也因为历史原因,《红楼梦》中说的事,不能直白(如果直白了,也不叫《红楼梦》了),只能心领神会。曹雪芹是正白旗的后裔,50岁不到就匆匆离开人世。这位伟大的作家,留给后人,到底有多少迷呢?历史的谜团,且由时间慢慢分解。
感谢潘颂德教授,为新金山中文图书馆的读者解析《红楼梦》之惑,读者与潘教授热情交流互动,也成了亮点。期待着潘颂德教授明年再度来澳!
谢绍玄教授主持了会议。
(志远 图文)